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面对上海日益严峻和复杂的疫情,保障和直属部门第七党支部(招投标办公室)全员携手,共同守“沪”,深入抗击疫情一线,充分发挥支部在疫情防控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巾帼不让须眉,战“疫”一心勇担当
疫情之下,使命至上。自学校启动准封闭管理开始,保障和直属部门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郭亚贞和第七党支部书记孙雯钦克服家庭困难和生活不便,第一时间入驻学校,成为学校抗疫先锋队,用责任担当守护校园。为保障学校的正常有序运转,她们积极投入到学校疫情防控后勤保障的各项工作中:核酸检测志愿者、物资搬运和分发志愿者、教学压力测试志愿者、食堂帮厨志愿者多个角色,她们任意切换,游刃有余。
孙雯钦在学校疫情日趋严峻的时候,主动申请到抗疫一线,进入学生社区,承担起社区学生的管理和服务工作,给学生提供生活服务的同时,做好情绪的安抚和思想引导,让学生得到满满的安全感。第一轮轮岗结束回到住所后,她立即向所在的环球广场小区居委报到,下沉一线加入到小区志愿者服务队伍。由于小区包括居民楼和商业楼,且封控时间较长,居民生活物资储备严重不足,每日物资配送任务艰巨。孙雯钦克服封控初期小区防护服有的困难,连续12小时在岗值守,负责小区门口团购和个人采购物资的接收、消毒、分包,并及时送到居民或公司门口,保障了小区居民正常的生活物资需求。
郭亚贞在完成驻守学校任务后,又第一时间到所在洋泾街道羽洋居委报到。她主动报名核酸检测取样岗位,从4月12日开始一直坚持配合各地援沪医生一起完成全小区居民取样工作。消毒、开管、折棒、封管、消毒、点数……每个步骤从第一次采样时的小心翼翼到后面的精准熟练,小区近二百户居民采样耗时从五小时顺利压缩到二个小时完成。对于个别行动不便居民,她还协助提供上门取样。在负责核酸采样志愿服务之外,她还主动承担协助居民配药统计,信息舆论引导和志愿接送货物等工作。
严海燕是招投标办公室今年4月份退休返聘教师,作为办公室的群众代表,在封控期间,她也积极主动参与到社区物资分发志愿工作中,为战胜疫情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校内校外同抗“疫”,青年“战”疫有力量
青年党员田卡自3月17日申请入校以来,认真完成本职工作外,坚决服从学校安排,主动下沉抗疫一线,奔赴学生第七小区报到,协助区长开展学生秩序维护、学生思想动态关注及核酸抗原检测服务等工作。从第一次进驻小区发放抗原,学生的不配合,到快速融入学生群体,成为了学生心目中的“贴心大姐姐”。她善于思考总结,善用工作方法。她主动深入学生内部,给予学生恰到好处的关心和帮助;她充分发挥学生骨干能动性,实现学生自我管理;她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并传递经验。当小区需要教师担任核酸采样志愿者,她毫不犹豫主动报名,通过培训学习后,快速掌握要领,高效完成任务。参与核酸采样以来,无论高温还是下雨,她每天穿着防护服持续不间断工作2个多小时,右手手臂要不间断挥动约3900余次,脸上的勒痕需要1-2小时后才能消除……她准确规范地完成了每一次的采样工作。正是她的努力坚持、认真负责、善于思考和勇于担当的精神,使她能够出色的完成每项任务。
民主党派人士刘鹏飞,积极响应学校党委号召,于3月17日申请进校。入校后,除完成本职采购工作外,还积极承担数次配送午餐志愿者和物资蔬菜的搬运志愿工作。在学生社区服务教师紧缺的时候,他积极申请入住小区,主动承担第13小区副区长的工作。期间主要负责组织小区核酸检测工作、协助区长贯彻学校防控政策、制订小区内部防控手势,参与小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自学校封控管理以来,他和小区全体工作组成员始终能够团结一心,坚定信念,并肩抗疫,为学生付出自己的一切时间和精力,守护校园直至疫情消散。在坚守学校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刘鹏飞脚上的鞋子鞋底已磨穿,但磨不平他战胜疫情的斗志。家人对他工作的理解与支持,让他更加安心的投入到学校抗疫工作中。舍小家,为大家,他坚信只要全身心的投入抗疫防控工作中,定能取得疫情防控最终胜利。
王家为自小区封控管理以来,严格遵守疫情防控政策,第一时间到居委会报到。为了保障小区全体居民的正常生活,他克服家庭困难,积极承担小区物资配送志愿服务工作。他默默奉献,为抗疫工作注入最原始的血液。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他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和改进工作方式,分享经验,使得小区的志愿服务工作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再到之后的有条不紊,大大提高了配送效率。自担任物资配送志愿服务以来,他一共参加志愿服务20余次,累积服务时长达100余小时。
易倩在小区封控管理期间,积极主动到所在居委报到,参与到小区老人关怀医疗对接组志愿服务中,负责联络和整理社区老人急缺药物等信息。同时,她主动协助部门领导完成学校疫情防控期间紧急项目采购工作的相关通知,规范落实疫情防控采购便利化,为学校疫情防控期间紧急采购项目建立采购“绿色通道”。
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在这场万众一心阻击疫情的战斗中,保障和直属部门第七党支部的每一位成员用勇气与担当,践行抗疫精神,共同守“沪”。
(撰稿: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