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在前 使命在肩 期刊中心这样抗疫

发布时间:2022-05-16 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12

3月的上海乍暖还寒,在迎接新学期到来的同时,一场始料未及的疫情也在向我们悄悄逼近。随着上海疫情防控态势的日益严峻,为了保护全校师生的健康安全,上海海洋大学自3月13日进入准封闭模式。自那天起,期刊中心的8名党员和1名民盟人士开启全心投入、全员抗疫的工作模式,在做好、做强、做精三本学术期刊日常出版工作的同时,部门全员积极投入校内外的抗疫工作中。

期刊中心主任齐亚丽,因所在社区封控原因,在疫情初期无法进入校园,遥控指挥部门同志完成业务工作的同时,在居住小区(城市经典铭筑)中作为抗疫志愿者,负责小区抗原试剂发放、慰问社区老党员等工作。4月17日清晨,根据市委组织部要求,作为学校派出的防疫下沉支援一线干部, 齐亚丽带着铺盖行李赶到了浦东新区曹陆镇报到,被分配在镇防疫办医疗保障组工作。曹路镇有60个村居22万人口,城乡结合,还有很多城中村,防疫难度高,封控范围广,医疗需求大。“再重的担子也得扛下,再硬的骨头也得啃下”,齐亚丽放下行李便投入紧张工作中。医疗保障组负责整个曹路镇22万民众的核酸检测物资发放、紧急送医、代配药品等民生保障工作,齐亚丽主要协助接听紧急就医热线电话、对接新区120危重病人加急处理、安排街镇闭环专车接送紧急就医病患、分类处理村、居上报的各类寻医问药信息等工作。这是一份每时每刻、昼夜不停的工作,每一个电话、每一份信息都关乎百姓的生命安危,齐亚丽边干边学,很快就进入了紧张有序的工作状态。她白天忙碌不停,接电话做记录,安排车辆,上报信息,几乎没有片刻休息,晚上还要跟同事一起扛箱子拆箱子数瓶子,为60个村居分发20多万份核算检测物资及各类用品。近20天的连续工作中,接电话多了,齐亚丽双耳疼痛脑袋轰鸣,滴点药水接着干;条件艰苦,晚上几个人头碰头挤睡在办公桌下,整夜失眠,吃点药还是接着干;为了上海早日胜利,再苦再累坚持到底!

期刊中心副主任陈鹏,作为第一批进校抗疫党员,在校期间带领部门同志共同参加校内核酸志愿者等工作,并担任学生社区区长。轮岗回到小区后因小区封控无法外出,他积极投身社区志愿者工作,充分发挥党员先进性,在每隔一天的核酸检测中,主动维护队伍秩序,保持“二米线”。在严格遵守“禁足令”的同时,坚持每天为楼道消毒。学校在4月份发出捐款号召后,陈鹏个人积极响应的同时,还号召校友共同伸出援助之手,动员25人完成捐款,筹款10600元以集体形式上交,另外3人的3100元以个人名义上交。

刘艳作为支部组织委员,舍下家中一岁半的双胞胎,3月13日成为第一批入校抗疫的轮值教师,在校期间除积极参加志愿工作外,自3月15日起加入水产与生命学院辅导员团队,协助学院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期间辅助2018、2019、2020级生物技术和海洋生物的本科生工作,开展了包括各类消息通知推送、核酸检测现场人员清点及维护秩序、走访学生宿舍慰问等工作。3月24日轮班回家休整的一个月内,响应党员社区报到的号召,积极参加所在小区志愿者工作,包括核酸检测、抗原发放、物资发放等,同时作为楼组志愿者,关心楼内高龄老人的生活,帮助不会网购的老人采买生活必须物资。4月24日作为逆行者,重新申请返校工作,入校即带领93名密接学生赴无锡隔离,隔离期间事无巨细,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生活需求的同时,安抚学生及家长焦躁的情绪,做好学校与隔离点的纽带,顺利完成10天的外地隔离工作,返校后重新投入校园抗疫工作。

黄历作为部门唯一一名民主党派人士,在抗疫工作中也积极主动靠前。3月17日,便申请入校工作,成为期刊中心在校待机最长的人员。在长达近两个月的校内工作中,黄历长期坚持在12小区内担任楼长,每天发放抗原、辅助核酸检测、派送三餐、收取垃圾、帮助学生买药、买日用品都成了他的常规工作,除此之外,关心学生的心理状况也成了他重要的工作之一,因为所在楼栋主要为博士生,封闭的环境加上停摆的实验工作,使得博士们倍感压力,安抚学生的情绪、定期定向谈心、耐心开导,封控期间,他成了博士们的大哥哥,尽己所能照顾着楼内的每个学生。

部门的梁凯、郭丰红以及陈洋洋同志,作为前两批入校的教职工,都是将幼小的子女留在家中,义无反顾地进校工作。张海宁同志因街镇一直在封控区无法进校工作,但心系校园,作为工会主席,及时发布工会线上课程,带领大家居家锻炼,疫情期间关心着部门每一名职工。

疫情尚未结束,抗疫仍需努力,期刊中心将继续全员在岗在线,坚决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带头增强组织意识和责任意识,保持良好精气神,坚持到战疫胜利的那一刻!


(供稿:期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