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作为113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一,以“凝聚青年智慧,赋能学术创新,共创学报新未来”为主题,首届《上海海洋大学学报》青年编委学术研讨会在校召开。《上海海洋大学学报》主编万荣教授,上海海洋大学副校长罗轶教授,副主编黄硕琳教授、陈新军教授,规划处副处长陈健,以及来自12所高校、科研院所的青年编委和编辑部成员共计45人参会,共同为学报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会议由上海海洋大学期刊中心主任陈鹏编审主持。

罗轶代表学校向各青年编委表示热烈欢迎,并指出学报是学校展示学术水平的重要窗口,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桥梁,培养学术人才的重要园地,塑造学校形象、创造学校品牌的重要途经,高质量的学报需要高水平的编委会,他希望青编委们充分发挥自身的学术影响力,将更多原创性成果和高水平论文在海大主办的3种期刊上发表,助力学校创建一流期刊,支持一流学科建设。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张海宁副编审作了学报发展报告,详细介绍了学报的发展情况,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挑战,明确了学报未来工作重点。
学术报告环节,《上海海洋大学学报》副主编陈新军教授、中国海洋大学李昀教授、广东海洋大学董忠典副教授、上海海洋大学梁箫副教授、上海海洋大学赵岩副教授分别作了题为“渔业资源学科发展现状及交叉学科”“花鲈遗传育种研究进展”“双酚类污染物对鱼类的生态风险评估” “贻贝附着的分子密码:从外源信号到内源响应”“罗非鱼耐盐碱性状选育”的学术报告,分享了当前热点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展望。重庆非晓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杨佳续通过精准大数据分析了学报在助力学科发展上的作用。
大会讨论环节,大连海洋大学聂鸿涛教授、集美大学鲁康乐教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强俊研究员、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熊瑛研究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杨胜龙副研究员、江苏海洋大学姬南京副教授、上海海洋大学孙诤教授和张玮副教授等与会青年编委积极建言献策,围绕期刊未来发展、选题策划、高效宣传推广、吸引高质量稿源及优化稿件处理流程、缩短论文发表时滞等问题进行了充分探讨,提出了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并一致表示与学报共成长、支持学报发展。
主编万荣对会议进行了总结。他首先向全体参会人员致以诚挚谢意,寄语青年编委持续踊跃投身学报建设,既积极贡献优质稿件,也主动参与组稿工作,携手助力学报实现高质量发展。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作为大学学报要抓住国家推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机遇,服务学校人才培养,服务学科建设。他针对会议讨论就如何推动学报高质量发展提出了5点建议。一是校准学报定位,要以把学报建设成为支撑国家海洋事业发展的核心学术高地与关键思想平台为目标,凝聚学界共识、推动产业升级、服务国家决策。二是突出办刊特色,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在巩固传统优势学科栏目的基础上,重点围绕交叉学科和新兴领域,主动策划、持续推出系列特色专题、专栏及专刊。通过特色化内容建设,形成品牌效应,推动学报从“有影响”向“有特色、高引领”的方向高质量发展。三是创新出版模式,全面提升服务效能与吸引力。显著缩短审稿与出版周期,强化主动服务意识,以优质体验赢得学者信赖,吸引和稳定高水平稿源,确保学报学术质量持续提升。四是深刻剖析当前学报面临的挑战,分析学报在学术影响力、稿件质量、出版服务效率等方面与行业顶尖期刊存在的客观差距,在增强学术引领力、提高学报吸引力、激发编委活跃度、提升学报传播力,以及加强学报内部管理等方面拿出具体措施。五是加强编辑部制度管理,优化内部运营机制,加强审稿专家队伍建设,编辑自身队伍建设,激发编辑部内生动力,营造追求卓越、协同高效的工作氛围,为学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会议在高质量完成各项议程后圆满结束,展望未来,《上海海洋大学学报》将进一步搭建全国性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为推动水产及海洋相关领域的学术繁荣与科学进步作出更为扎实、更具成效的贡献。
(供稿:期刊中心)